在供应商管理实践中,很多企业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——为什么供应商管理绩效不满意?
当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在绩效管理当中时,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?
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企业首先要明白: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供应商?通过绩效管理,我们想要的供应商究竟是什么样子?这其实就是绩效管理所要回答的问题。
当企业将“物美价廉、多快好省”作为理想供应商的状态时,其绩效管理指标也必然以成本、价格、交付等要素为核心。由此可见,绩效管理采用的各项指标正是关于企业理想供应商的画像。绩效管理的目标,就在于以绩效制度推动供应商向着理想供应商成长。
这就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在逻辑。然而,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描绘自己的理想供应商呢?答案并不在于世界上最优秀的供应商是什么样,而在于企业采购战略所需供应商是什么样。
因此,供应商管理绩效不满意的第一个原因就是:绩效管理与采购战略无关。如果绩效管理无法为采购战略服务,绩效管理结果当然无法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。
笔者看过很多企业,他们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,有些企业甚至直接照抄同行或名企的绩效管理方案。而在这样的绩效管理制度下,绩效管理的结果也已经注定。
绩效管理方案必须与企业的采购战略相匹配。可以这么讲,没有战略就没有绩效考核的价值。如何理解呢?
比如,我们要培养小孩,并对培养小孩的过程进行绩效考核。显然,对小孩的绩效考核与培养小孩的战略目标有关。培养科学家方向的更多是学习知识,足球明星更多是体力与控球技能,钢琴家则更多是乐理知识与弹奏能力。同样是培养小孩,由于战略目标不一样,其绩效考核差异巨大。即绩效考核必须服务于战略目标,否则,任何绩效考核都是为考核而考核。
而且随着企业多品种少批量的需求,产品线的扩张比如导致其品类的差异,就如沃尔玛公司对海鲜类供应商与五金化工类供应商,虽然同为沃尔玛公司,但品类差异导致其供应商绩效考核也不尽相同,因为海鲜类绩效强调“鲜、活”,而五金化工类绩效强调“品牌、质量和口碑”。
供应商绩效管理也同样如此。在企业的供应池中,有各不相同的多家供应商,有的供应商交付出色,有的供应商以成本制胜,有的供应商专注于质量……因此,结合企业采购战略和品类要求,应当制定不同的绩效管理方案,以实现匹配,确保每个供应商的优势得到最大化。
企业很难找到在所有指标上都达到极致的原生态供应商,但却能够找到单项或几项指标达到极致的供应商。此时,企业要做的为协助供应商发展与完善,将每个供应商打造得尽善尽美,达到供应链协同,将供应商的优势发挥到极致,当然这是后话。
总之,只有当绩效管理与采购战略相协同,并与每家供应商相适配时,企业的绩效管理效果才能达到极致,发挥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作用。
本文节选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》(柳荣著)